🇨🇳🇬🇧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 Read web version here 時間回到今年 5 月 19 日,那是我第一次與花田唯翔(Yuito Hanada)對話。 那天,我在 Instagram 上刷到他在 SFL 訓練的影片。我知道他曾效力於日本 B3 聯賽的金澤武士團,也順手點開了他的精華片段——防守意識敏銳、個人技術扎實,讓我印象深刻。 於是,我很自然地按下了「追蹤」。 沒想到幾個小時後,他主動私訊我,先簡單聊了兩句,語氣禮貌又帶點期待,接著開門見山地問:「請問你能不能幫我找一支願意讓我加入訓練的大馬職業隊?」 現實的挑戰 vs 不屈的信念 當我告訴他,大馬聯賽沒有亞洲外援名額,球隊通常偏好高大的洋將,以他的身高很難獲得青睞,我以為他會退縮。 結果,他的回答卻很堅定:「我明白球隊都想找大個子,但是我很有信心作為一名後衛,我一樣可以為球隊作出貢獻。」 這不只是自信,更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堅定信念。...
10 days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先告訴你一個好消息,Bang Lee Skill Lab: Elite Basketball Camp 已經開放報名啦! 📅 日期:2025 年 9 月 27–28 日📍地點 :Bukit Tinggi 2 籃球館 這將是馬來西亞少見、由日本頂尖籃球訓練師親自執教的訓練營。目前暫時只接受16至21歲的球員(男女皆可),但由於也有不少16歲以下球員的家長在詢問,我們會跟教練討論之後再作定奪。 Anyway,這個訓練營只收60人,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為什麼要辦這個訓練營? 多年來,我一直想把國外的籃球訓練模式帶進馬來西亞,讓球員親身感受不一樣的節奏、強度與思維。 在我們的籃球環境裡,訓練方式往往比較單一,球員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國際級的教練和理念。這不只是技術上的落差,更多時候是比賽態度、決策思維和文化養成上的差距。...
17 days ago • 7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那一幕,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那是2017年在中國佛山進行的 FIBA U16 亞青賽。 一位個子矮小的日本控衛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當時的身高(169公分)比我還要矮。然而,每一次他替補上陣,卻總是可以徹底改變比賽的局勢。 速度超快、充滿自信、創造力十足。 我心想: 「這小子不簡單啊!」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河村勇輝出場。從那一刻起,我就開始關注他。他現在是我最喜歡的球員之一。 時間來到2025年,FIBA女子亞洲杯半決賽,日本對上中國。 年僅19歲的田中心在第1節就轟下21分,對著平均身高高出一截的中國隊外線連發穿心箭。 她的出手弧度高得像一道彩虹,冷靜的決策力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 她在決賽對澳洲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儘管最終日本未能奪冠。 他們兩人身高都不高, 卻都打得像巨人一樣。 我開始好奇——他們的崛起背後,是否有共同的養成邏輯? 不同選手,相似軌跡 看了一些關於他們的日語文章,我發現一件事:...
25 days ago • 2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我一直認為,數據與影片分析,不是現代籃球的奢侈品,而是基本配備。 如果你不做數據和比賽影片分析,就別說你想變強。 在國外,大部份的球隊(尤其是職業隊和國家隊)都有專人負責數據與影片分析。但在馬來西亞?連國家隊都沒有一位專職的數據和影片分析師。 這不是技術差距。這也不僅僅是資源的問題。這是一種文化差距——因為即使有工具,我們通常也不夠重視數據和影片分析,無法將其作為我們系統的一部分。 上週,一位朋友在 Threads 分享他分析大馬 U20 發展聯盟一名球員的心得。他只看了幾場比賽,就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該球員 80% 的得分,全都來自同一個位置:籃框右側的低位背身單打。 他不會用左手、沒有外線,也沒有變招,卻每場都能輕鬆得分。 沒人做出針對性防守。 朋友忍不住問:「是沒有人看過他的影片嗎?」 老實說,我一點也不意外。 數據漂亮,不代表你真的影響比賽 這就是 box score 的盲點:它告訴你...
about 1 month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這一期,我們暫時把 Project Zero 放一放。別擔心,我們沒有放棄,而是我們想把專注力先放在這個季度一個更重的計劃上。 在這裡先透露一點消息:我們正籌備於 9 月底主辦一場為期兩天的籃球技術訓練營。這將會是一場與眾不同的訓練營,我們透過松井教練的協助,邀請到一位在日本籃球圈頗具名氣的技術教練來馬來西亞授課,敬請期待。 回到書本:一個讓我思考的章節 過去這一週,我抽空繼續閱讀日本 B 聯盟主席島田慎二所寫的書——《最強的職業球團經營聖經》。 其中第二章的一節〈讓決策者點頭答應的三個關鍵〉,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他談到:為什麼我們在爭取贊助時,往往會失敗? 答案其實很簡單,也很殘酷: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對方沒感受到信任。 章節摘要 島田說得很直白:提案失敗,通常不是因為內容不夠好,而是因為「信任感沒建立起來」。 他分享了三個重要的轉念角度,對於經營球隊與尋找贊助商來說,都是長期成功的關鍵。...
about 1 month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在上週分享了 Project Zero 的願景、使命與核心價值初稿後,我開始嘗試勾勒出這個計劃的路線圖。 說真的,一團混亂。有些想法看起來合理,有些還停留在模糊的直覺裡。內心深處,我其實還是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但我知道,不能一直停在原地。 所以我把這份還很粗糙的構想,傳給了松井教練——那位曾經擔任日本B3球團金澤武士團助理教練、最早啟發我這個瘋狂想法的人。 我本來期待他給我一些建議,可能指出哪裡可以優化。 但他卻只說了一句話: 「最重要的是主場所在地(hometown)。」 不是商業模式、不是招募規劃、也不是行銷策略。 「你必須選一個你熱愛的地方,也要是一個當地人會愛上的地方。如果沒有歸屬,那一切就不會真正開始。」 這一句話,讓我重新思考一切。 沒錢怎麼撐?日本小球隊的真實故事 當然,我還是會擔心現實問題。雖然有人對這個計劃感興趣,也有人說想幫忙,但最後,不管是做行銷、跑行政、規劃營運的人,他們都值得被合理對待。...
about 2 months ago • 2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網頁版點擊這裡 最近,越來越多人問我同一個問題: 「所以……接下來的計劃是什麼?」 不是質疑的語氣,而是帶著一種希望。 自從我在前兩期電子報分享了 「Project Zero」 的想法後,一些有趣的事情開始發生了。 更多人回覆。更多人私訊我。更多人想參與。 這已經不再只是我的想法,它正逐漸變成我們的運動。 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另一個不安的聲音:「現在我要做什麼呢?」 當你踏進一片沒有人走過的領域,混亂就會像影子一樣跟著你走。而我現在正處在這樣的狀態。 這不只是照搬日本模式的問題。我們不可能只是複製貼上他們的系統。 我覺得我們必須先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到底相信什麼? 因為一支球隊的根基,不是天賦、也不是資金。是文化。 而文化,始於清晰的信念。 在建立球隊之前,我們先建立文化 我始終認為,真正支撐一支球隊的,不是戰術。是價值觀。 這段時間,我反覆在思考:我們的根基是什麼? 在這方面,日本 B.League...
about 2 months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上週我分享了一個瘋狂的想法。 一個還沒有任何資源,甚至談不上「計劃」的想法。 如果我們從零開始,建立一支全新的籃球隊——沒有球員,沒有主場,沒有贊助商,只靠日本的思維方式,和一群願意一起瘋的人,會怎麼樣? 老實說,我當時只是想把這個念頭寫下來。也沒指望什麼。頂多當作一場夢,或者說,是寫給夢想者看的信。 但出乎意料的是——有人回應了。 第一道回聲出現了 大多數人說想改變,但都在等別人開始行動。 這次不一樣。 有朋友私訊我說:「我這邊有球員,如果你要開始,我挺你。」 然後,SFL訓練中心也聯絡我,說願意提供支援,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個計劃。 然後,就是你們。 有位來自柔佛的讀者私訊說: 「以社區驅動型的球隊,確實很讓人興奮。看到自己地區或者州屬的球隊比賽,那種歸宿感會讓人自動和主動的想要支持球隊。 他甚至還分析了地點選擇的問題,他說到:...
2 months ago • 2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上個星期,我和一位剛認識不久的朋友進行了一次「瘋狂的對話」。 從那天之後,我就一直不停的思考著它。 如果我們真的用日本模式從零開始建立一支球隊,你願意從第一天就參與其中嗎? 事情是這樣的—— 大約三週前,我認識了松井泰仁教練(Yasuhito Matsui),他曾擔任日本 B3 職業籃球隊金澤武士團(Kanazawa Samuraiz)的助理教練。他目前在吉隆坡從事 IT 工作,名氣不大,也不愛經營社群平台,但就是那種一聊就對味的人。 籃球,總是這麼奇妙地把我們連在一起。 夢想的火花 我們聊到球員養成、球隊經營、馬來西亞籃球的現況。突然,他問了我一句讓我愣住的話: 「如果我們在馬來西亞創建一支新球隊,我們能不能加入聯賽?」 我直接笑了出來。 我說:「這裡哪來那麼多好球員?也沒有主場、沒有建全的制度、更沒有資金啊。」 但他毫不猶豫地回我一句: 「在日本,很多 B3...
2 months ago • 3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