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Read web version here 「這裡沒人把你當一回事。」 挑戰傳統,往往比提出新方法更難。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推薦了一本書:Alex Sarama 所著的《Transforming Basketball: Changing How We Think About Basketball Performance》。去年7月,他受聘為 NBA 克利夫蘭騎士隊的球員發展總監,今年夏天正式升為球隊的助理教練。 我隨手翻開幾頁便被吸引住了。書中許多概念完全顛覆了我們長期以來在亞洲球館裡反覆操作的訓練方式。讀得越多,我就越覺得必須把這些想法分享給大家。 一個挑戰傳統的框架 Sarama 並不是全盤否定傳統。他承認老派教練與舊的方法在他們的那個年代具有劃時代的價值。但他同時也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在今日這個研究與方法論都在不斷精進的時代,墨守成規,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這讓我想起林書豪的訓練師 Josh...
25 days ago • 2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Read web version here 為期兩天的 Bang Lee Skill Lab 精英籃球訓練營在上周末圓滿結束,在 Bang Lee 教練回國前,我和他做了一次簡單的訪問。他沒有再談技術細節或場上的高光時刻,而是留下了三個關鍵詞: 自信 聆聽 強度 他說,這是大馬年輕球員未來成長最需要補上的部分。天賦不是問題,「原材料」我們都有,而如何把潛力轉化為實力,正是我們面前最值得期待的方向。 除了 Bang Lee 的觀察,我自己也注意到另一個提升空間:核心力量、平衡與協調能力。這些基礎條件不像灌籃或快攻那樣直觀,但如果能補強它們,其他技術將更穩固。 一、自信 —— 成長的第一道門檻 Bang Lee 對我們球員的身體條件感到驚訝:身高、體格、速度,甚至可以灌籃,條件一應俱全。這代表我們已具備天賦,只差一步,就是建立真正的信念。...
about 1 month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 Read Web Version Here 沒有人想以 33 比 62 落敗。 不是披上大馬戰袍的孩子,不是在場邊指揮的教練,也不是長途跋涉到場觀戰的父母。每一個踏上球場的人都帶著自豪、希望與犧牲。沒有人渴望帶著失敗走下場。 但當你看到 40 分鐘內出現 38 次失誤,幾乎每分鐘一次,你就會明白,問題早在開賽前就已經存在。差距並不在努力,而在於制度、結構與長期以來的選擇,早已決定了這些球員的處境。 在本週三(9月17日)的 FIBA U16 女籃亞洲杯乙組附加賽中,馬來西亞不敵伊朗,升上甲組的希望滅。幾週前,U16 男籃同樣以大比分慘負伊朗。兩場比賽,不同性別,相同結局。 更殘酷的真相是:這樣的故事已經重複了很多年。每一代球員都繼承了相同的不足。他們盡最大努力準備,卻始終要面對基礎更紮實、系統更完整的對手。 平等的投資...
about 2 months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閱讀體驗更好) Read Web Version Here 「只要持續努力就會達到目標」是錯的。唯有在正確的方法上投注足夠的時間,才能真正進步。別無他法。 最近重讀 刻意練習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書中前言的這句話引起我很大的共鳴,我還特地分享到 Facebook。 朋友莊樹聰教練隨後轉發,並結合他在之前去希臘參加歐洲聯賽主教練委員會教練峰會(EHCB Coaches Congress)的心得,提出了新的觀點,成為本週這篇文章的靈感來源:既然在最高層級時間是如此稀缺,教練該如何讓每一分鐘都發揮最大意義? 沒有多餘的時間浪費 EuroLeague 那些頂尖職業隊,並沒有無止境的訓練時數。舟車勞頓、恢復時間、緊湊的賽程,讓實際訓練時間極度有限。每一分鐘一旦被浪費,就永遠回不來。...
about 2 months ago • 2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閱讀體驗更好) Click here for web version 挑戰文化 vs 學習文化 「學習,還是挑戰?」這是大馬青年軍在 FIBA U16 男籃亞洲盃慘敗後,最刺耳的問題。 一名球迷這樣抱怨:「我們總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去比賽,而不是抱著『爭冠』的心態。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 另一名球迷回應:「這只是好聽的說法。如果等到有能力爭冠才參加,那可能一百年都不用比了。」 兩種聲音,兩種真實,但背後都指向同一個焦慮:馬來西亞籃球,到底要一直停留在「學習」,還是開始勇敢「挑戰」? 語言的力量 語言不是中性的,它會塑造身份,也會在比賽開始前就定義了期待。 「學習」聽起來謙虛,能減輕壓力,能幫助接受失敗。但它也可能變成一層安慰的外衣,讓輸球變得理所當然。久而久之,球員對參與就滿足,教練找到藉口,球迷也習慣了平庸。...
about 2 months ago • 5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 Click here for web version 「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 曾經說過:「你可以每天練習8小時的投籃,但如果你的動作不對,那麼你只會變得非常擅長以錯誤的方式投籃。」 這句話殘酷卻真實。努力不是萬能的,它甚至可能成為陷阱。當你把時間和心力投入在錯誤的方式上,你練得越勤,就離真正的進步越遠。 在球場上,我們太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球員每天自主加練,但比賽中依舊卡關;有些家長把「努力」當成萬靈丹,認為只要孩子肯花時間苦練,就一定能有結果。 問題是,努力如果沒有方向,往往只是消耗,而不是投資。這也是我最近和台灣 P.LEAGUE+(PLG) 新科總冠軍桃園領航猿助理教練唐偉傑(AJ)對話時,感觸最深的一點。 從默默無聞到關鍵球員 領航猿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本土年輕球員的成長。 盧峻翔、白曜誠(小白)、李家慷這些名字,現在是球隊的主要戰力,但三年前,他們都不是焦點。 AJ...
2 months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 Click here for web version 中距離已經過時了嗎?最近朋友莊樹聰教練在 Facebook 的一條貼文,再次激起了我對這個課題的想法。 數據派說,中距離是最低效的出手,所以現代籃球越來越多專注於「內線、三分、罰球」的球隊,甚至出現了像 Houston Rockets 這種可以單場出手70次三分球(2019年1月16日對陣布魯克林籃網),或者上賽季的 Boston Celtics 場均出手48.2次三分球的極端球隊。 先說明一下,我絕對支持以數據驅動的籃球,數據分析、影片分析是每一支球隊的基本配置。但與此同時,我也相信籃球不僅僅是一堆冷冰冰的數據而已,它應該有不同的元素,這樣的籃球才精彩。...
2 months ago • 5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點擊閱讀網頁版 Read web version here 時間回到今年 5 月 19 日,那是我第一次與花田唯翔(Yuito Hanada)對話。 那天,我在 Instagram 上刷到他在 SFL 訓練的影片。我知道他曾效力於日本 B3 聯賽的金澤武士團,也順手點開了他的精華片段——防守意識敏銳、個人技術扎實,讓我印象深刻。 於是,我很自然地按下了「追蹤」。 沒想到幾個小時後,他主動私訊我,先簡單聊了兩句,語氣禮貌又帶點期待,接著開門見山地問:「請問你能不能幫我找一支願意讓我加入訓練的大馬職業隊?」 現實的挑戰 vs 不屈的信念 當我告訴他,大馬聯賽沒有亞洲外援名額,球隊通常偏好高大的洋將,以他的身高很難獲得青睞,我以為他會退縮。 結果,他的回答卻很堅定:「我明白球隊都想找大個子,但是我很有信心作為一名後衛,我一樣可以為球隊作出貢獻。」 這不只是自信,更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堅定信念。...
3 months ago • 3 min read
🇨🇳🇬🇧 This is a bilingual weekly newsletter. 👇 Scroll to bottom for ENGLISH VERSION 先告訴你一個好消息,Bang Lee Skill Lab: Elite Basketball Camp 已經開放報名啦! 📅 日期:2025 年 9 月 27–28 日📍地點 :Bukit Tinggi 2 籃球館 這將是馬來西亞少見、由日本頂尖籃球訓練師親自執教的訓練營。目前暫時只接受16至21歲的球員(男女皆可),但由於也有不少16歲以下球員的家長在詢問,我們會跟教練討論之後再作定奪。 Anyway,這個訓練營只收60人,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為什麼要辦這個訓練營? 多年來,我一直想把國外的籃球訓練模式帶進馬來西亞,讓球員親身感受不一樣的節奏、強度與思維。 在我們的籃球環境裡,訓練方式往往比較單一,球員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國際級的教練和理念。這不只是技術上的落差,更多時候是比賽態度、決策思維和文化養成上的差距。...
3 months ago • 7 min read